以科学的思维坚定建成教育强国信心_职业技能_华体会官网赞助AC米兰_HTH网页版在线登录入口_hth华体官方下载app
详细说明

以科学的思维坚定建成教育强国信心

来源:职业技能    发布时间:2024-11-17 16:12:19
暂无价格
产品说明

  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综合国力之上。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决不能是对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亦步亦趋,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传统,有独特的国情和发展道路,要办的是世界上顶级规模的教育,这些先决条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紧紧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中国实际来解答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中央不仅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新时代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更为建成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我们因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快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紧密关联,反映整个经济基础的整体状况。一国教育发展状况与一国综合国力息息相关。

  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和载体,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唯物史观来看,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它深深根源于经济基础,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的形态、功能、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比如,从纵向角度来分析,农业社会的教育内容相对简单,主要集中于伦理、宗教和基础文化知识。随着工业化时代到来,教育的重心逐渐向科学、技术和职业培训转移,为市场经济需求提供劳动力。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劳动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素质等方式不断的提高自身劳动能力,以让渡个人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现代社会的知识经济更强调创新、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也更看重创造性思维和全球化竞争力的培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已经充分证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远溯我国先秦时期,人们便已深知教育的关键作用,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的理念,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强国富民的主要的因素。从横向角度来分析,19世纪初中国的教育体系以儒学为主,注重儒家的经史义理,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一度受一定的影响,当时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创新乏力。同时期的西方教育从人文逐步走向科学,建立公共教育体系、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等,近代中国的教育显得故步自封又相对落后。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国人逐步意识到思想和教育上的落后是导致近代中国发展滞后的最终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对教育体系进行不断的系统化现代化改革。如今,中国正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深刻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与其综合国力的紧密相关性。

  从历史上看,世界教育强国并非一成不变,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同样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育强国的建成同综合国力的演变几乎同出一辙。教育强国都是自身历史背景和文化彰显出显著影响力的国家,深深根植于本国发展的沃土。

  历史地看,教育强国并非与生俱来,其背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进史和精神向心力。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教育科技中心。世界教育科技中心的迁移轨迹充分说明,教育发展、科技跃升始终与一个国家的总实力直接相关。16世纪的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并且处于经济贸易的中心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学子集聚于此,造就了意大利发展教育科技的优势地位;17世纪英国在工业革命伟大成就的推动下,教育科技得到极大提升,成立了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最优秀的科学家,成就了英国中心地位的取得;18世纪的法国工业化开始起步,法国大革命确立了以自由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秩序和先进的政治理念,为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经济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时设置了许多高等专门学校,推动了工程技术进步;19世纪的德国抢占了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领头羊,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第二职能,使得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发展得更快;20世纪的美国通过管理革命与工业革命的互相推动、互相补充,创造的经济效应使得美国成为最为发达的长期资金市场,对研究型大学等制度的创新造就了美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如今,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速提升,国家总实力决定教育影响力这条逻辑主线清晰可见。

  以横向视野来比较,当今世界的教育强国诸如美国、英国、德国等,这些国家不仅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占据领头羊,其教育体系也是全球较为领先的。国家内部强大的经济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先进的教育体系又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人才,推动经济和科技逐步发展。反观世界上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尽管部分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内部条件难以支撑起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造成这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影响力有限,未能形成全球性的教育优势。

  所以,历史和现实经验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即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综合国力之上。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决不能是对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亦步亦趋,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传统,有独特的国情和发展道路,所要办的是世界上顶级规模的教育,这些先决条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发展必须紧紧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中国实际来解答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从实践的走向来看,新时代教育事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已经有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国家社会各层次教育事业欣欣向荣,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其中,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中等水准,这表明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和能力具有世界可比拟性,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得益于教育方针政策的鼎力支持,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城乡范围内全方面实施,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不断攀升,到2023年已提高到91.8%,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农村贫穷的地方、偏远山区的教育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得到了历史性提升,这背后是国家财政政策和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逐步推动了全国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城乡、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此外,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过去几十年间迅速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随着“双一流”建设体系的基本形成和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水平发展成效显著,国内高校进入全球前列高校的数量和排名全方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向高质量提升转变的背后,不仅是中国高校数量和质量的不断的提高,更突出了中国人才教育培训理念和模式的创新,越来越注重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顶级规模且有质量和水平的教育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准不断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外国留学生也不断进入中国的高等学府,参加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的高校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来华留学生结构一直在优化,逐步推动了教育的双向交流与合作。习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都是世界了解中国教育的良好机遇,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舞台。此外,我国积极构建国际教育合作网络,推动中外人才深入交流。正以教育行动为契机,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提升中国在全球教育领域的软实力。中国教育事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取得重大成就,中国正从教育大国逐渐稳步迈向教育强国。

  建成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美好愿望。在近代社会,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就率先意识到要强国就必须要办教育,中华民族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今,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从科学的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来看,在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上我们必然拥有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