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课程改革_职业教育_华体会官网赞助AC米兰_HTH网页版在线登录入口_hth华体官方下载app
详细说明

深化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课程改革

来源: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24-11-10 03:49:21
暂无价格
产品说明

  2023年9月,为积极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创造性、前瞻性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概念,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具体到教育领域,深化课程改革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

  新质生产力与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内在相通性。新质生产力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内在要素上的共通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生产主体、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发展。无论新质生产力还是课程改革,都以人为核心要素,人是课程改革与新质生产力的熔接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和主战场的课程教学必须积极回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方法的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致力于培养时代新人。

  把时代新人培养目标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青年一代提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把这“三有”作为课程培养目标。如何理解“三有”的内涵?“有理想”,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向——“成人”,即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有本领”指时代新人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这明确了“成才”的内涵,即为国家培养有才能、有能力实现理想的人才。“有担当”要求时代新人能承担起责任使命,服务祖国人民,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的之一,这里的“用”意为“成事”,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必须面对和处理的事务性工作;二是事件,即一生当中应完成的几件重要事情;三是事业,是通过这些事务和事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人、成才、成事的统一,这也必然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

  把优化课程结构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知识结构静态优化整合方面,要重视学科知识本身的整合,既要通过大概念、单元主题等把握学科内知识的联系,又要关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积极探索学科知识的纵向衔接,实现整合贯通。同时,要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序整合,基于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对学情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把握,找准整合的“关联点”和“主题”,按照特定的逻辑顺序将学科知识、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等进行有序组织,以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课程实施的动态开放整合方面,要充分的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改进、融通、变革教与学的时空环境和场域,积极地推进学生“泛在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通过多样化手段获取相应资源开展学习。这一方面要求课程实践者以开放的思维面对课程资源建设,打破教材、教室和学校等边界,打破传统资源的限制,通过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社区与家庭等多主体的合作,多渠道挖掘育人资源;另一方面,课程实践者一定要避免资源的碎片化呈现,将不同来源、不一样的资源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系统化、结构化设计,在一直在优化组合中转换成适合时代新人培养所需的课程资源。

  构建生活、知识与教学的实质性联系。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两个主体问题:一是书本世界与人际世界的隔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知识意义与学生成长经验的隔离使学生学习变得被动,缺乏主动性。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应该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的目的是解决“学生与课程”的矛盾,即“学与所学”的矛盾。教师应提供较为合理有效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构建适合不一样的学生发展的支架和桥梁,引导学生与书本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解决学习的无趣和被动问题。一旦建立了这样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会提高,教学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如何打通这些环节,使其融为一体?其中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依据相关研究,学生生活由3个不同的领域构成:一是教师所见并关注的公共领域——课堂,然而课堂仅是学生生活的一小部分;二是同伴关系持续发展的半私密领域,这方面在课堂中部分可见,部分则不可见;三是学生的私人领域,这一领域几乎未被开启,关注这一领域需要深层次研究学生的真实生活。课程建设重点要关注、激发学生向善的生活理想,引导他们懂得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追求向善的生活意味着要满足主体的合理需求,这种能力需要教师激发和引导;而对于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则需要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做调整和筛选。

  我们需要强化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意义联系,注重知识与学生实际体验的有意义联系,在知识社会的结构框架下,从书本、生活和社会中寻找与学生的关联点,从而使课程教学改革向着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不断深化,为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